輪子的原理在減少地面的摩擦力。摩擦力有靜磨擦(static friction)與動磨擦(slide friction)兩種。磨擦力的大小與移動物體的重量、地面凹凸有關,在粗糙的表面要移動愈重的物體,所要花的推動力量就愈大,這是靜摩擦力大的緣故。但是物體在移動時,摩擦阻力就減小。輪子的功能,在使物體容易移動,尤其在下坡時,輪子受到地球重力加速度的影響,會愈轉愈快。此時,人將東西放在輪子上推起來就會很省力。在古文明裡,就有獨輪推車的使用。
車子的產生
將獨輪改為雙輪是機械科技的一大進步。獨輪的缺點是輪子的重心不穩,側方向的力量會使輪子歪斜傾倒。而且輪子在轉動時,輪子下方比上方承受的重量大,重量的不均會使輪子左右偏轉,扭來扭去。改善的方法就是在輪內加上輪轂,將輪子下方的承受力量藉由輪轂傳給上方,保持輪子的穩定度。更好的改善方法就是使用平行雙輪,雙輪之間有一軸相接,共同承受側向推力。雙輪再用馬、牛來拖,就成了人類最早使用的馬車與牛車。中國文字裡的「車」字,即為兩輪之間有一承載物,並以一軸貫穿。
「車」的製造,也給人類帶來戰爭的利器,馬車是古代最常用的戰車。在考古學上,中東、埃及的挖出陶瓷器上,常刻劃有人駕著雙輪馬車的戰爭圖,中國古代的詩經小雅篇,也寫有「我車既攻,我馬既同」。
文章引自(網路)